
甘松
【功能与主治】理气止痛,开郁醒脾。用于脘腹胀满、食欲不振,呕吐;外治牙痛,脚肿。
【性味归经】辛、甘,温。归脾、胃经。
【用法用量】3~6g。外用适量,泡汤漱口或煎汤洗脚或研末敷患处。
【注意】气虚血热者忌服。
【贮藏】置阴凉干燥处,防潮,防蛀。
【炮制】除净杂质,抢水速洗,捞出,切段,晾干。
【临床应用】
1.甘松汤(《本草纲目》)治脚气:甘松、荷叶、蒿本格等分。煎汤外洗。方中甘松收湿拔毒,为君药。
2.(《本草纲目》):“甘松,芳香能开脾郁,少加入脾胃药中,甚醒脾气”。
3.(《本草汇言》):“甘松,醒脾畅胃之药也。《开宝方》主心腹卒痛,散满下气,皆取温香行散之意。其气芳香,入脾胃药中,大有扶脾顺气,开胃消 食之功。”
【附方】松香气《鸡峰普济方》:燥湿化痰;风疳虫牙方《圣济总录》:驱风杀虫;大七香丸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:脾胃虚寒;甘松汤《普济方》:湿脚 气。肾虚齿痛方《经效济世方》:漱口。
【各家论述】
1.《纲目》:甘松,芳香能开脾郁,少加入脾胃药中,甚醒脾气。
2.《本草汇言》:甘松,醒脾畅胃之药也。《开宝方》主心腹卒痛,散满下气,皆取温香行散之意。其气芳香,入脾胃药中,大有扶脾顺气、开胃消食之 功。入八珍散、三合粉中,治老人脾虚不食,久泻虚脱,温而不热,香而不燥,甘而不滞,至和至美,脾之阳分用药也,与山柰合用更善。
3. 《本草求真》:甘松,虽有类山柰,但山柰气多辛窜,此则甘多于辛,故书载能入脾开郁也。
4.《本草正义》:甘松,近东瀛医家谓此药善通经络,专治转筋,为霍乱转筋必需之药。颐自定霍乱药酒方,用伊打和酒精,浸取浓汁,合姜、附、萸、连 诸味,治真寒霍乱、转筋入腹危急重症,极有捷效,知此物温运,活络通经,无出其右。此固向来治药物学者之所未知者也。
5.《本草拾遗》:主黑皮ganzeng,风疳齿gu,野鸡痔。
6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心腹胀,下气。
7.《开宝本草》:主恶气,卒心腹痛满。
8.王好古:理元气,去气郁。
9.《纲目》:治脚气膝浮,煎汤淋洗。
10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适用于头痛、腹痛及精神忧郁等证,并能驱蛔,凡因蛔虫而发惊痫者,用此有效。
【性状】本品略呈圆锥形,多弯曲,长5~18cm。根茎短小,上端有茎、叶残基,呈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。外层黑棕色,内层棕色或黄色。根单一或 数条交结、分枝或并列,直径0.3~1cm。表面棕褐色,皱缩,有细根及须根。质松脆,易折断,断面粗糙,皮部深棕色,常成裂片状,木部黄白色。气特异, 味苦而辛,有清凉感。
【鉴别】本品粉末暗棕色。石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多角形,偶见长条形,单个或成群,直径 33~64μm,长可至200μm或更长,壁甚厚,无色,胞腔狭小。梯纹或网纹导管,直径7~ 40μm,小型梯纹导管成束,其旁有时可见细长的木纤维。木栓细胞多为不规则多角形,壁暗棕色,较薄,内含黄色至棕黄色挥发油。基生叶残基碎片较多,细胞 呈长方形或长多角形,淡黄色至棕色,直径20~ 31μm,长50~ 90μm,壁呈念珠状增厚。另一种碎片细胞呈长条形,长可达200μm,壁有时呈念珠状增厚。